关灯
护眼
字体:

卷之十五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五

    河 南 郭 象 注

    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

    外篇天道第十三

    天道运而无所积,故万物成;

    〔疏〕运,动也,转也。积,滞也,蓄也。言天道运转,覆育苍生,照之以日月,润之以雨露,鼓动陶铸,曾无滞积,是以四序回转#1,万物生成也。

    帝道运而无所积,故天下归;

    〔疏〕王者法天象地,运御群品,散而不积,施化无方#2,所以六合同归,八方款附。

    圣道运而无所积,故海内服。

    〔注〕此三者,皆恣物之性而无所牵滞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圣道者,玄圣素王之道也。随应垂逵,制法立教,舟航有识,拯济无穷,道合於天,德同於帝,出处不一,故有帝圣二道也。而运智救时,亦无滞蓄,慈造弘博,故海内服也。

    明於天,通於圣,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,其自#3为也,昧然无不静者矣。

    〔注〕任其自为,故虽六通四辟而无伤於静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六通,谓四方上下也。四辟者,谓春秋冬夏也。夫唯照天道之无为,洞圣情之绝虑,通六合以生化,顺四序以施为,以此而总万乘,可谓帝王之德也。任物自动,故日自为;晦进韬光,其犹昧合,动不伤寂,故无不静也。

    圣人之静也,非曰静也善,故静也;

    〔注〕善之乃静,则有时而动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圣人之所以虚静者,直置形同槁木,心若死灰,亦不知静之故静也。若以静为善美而有情於为静者,斯则有时而动矣。

    万物无足以绕心者,故静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斯乃自得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妙体二仪非有,万境皆空,是以参变同尘而无喧挠,非由饬励而得静也。

    水静则明烛须眉,平中#4准,大匠取法焉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水,动则波流,止便澄静,悬鉴洞照,与物无私,故能明烛须眉,清而中正,治诸褒#5枉,可为准的,纵使工任之巧,犹须放水取平。故《老经》云,上善若水。此举喻前之义。

    水静犹明,而况精神。圣人之心静乎。天地之鉴也,万物之镜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夫有其具而任其自为,故所照无不洞明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圣人德合二仪,智周万物,岂与夫无情之水同日论邪。水静犹明烛鬓眉,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。是以鉴天地之精微,镜万物之玄迹者,固其宜矣。此合譬也。

    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#6,

    〔注〕凡不平不至者,生於有为。

    〔疏〕虚静恬淡寂寞无为,四者异名同实者也。欺为之美,故具此四名,而天地以此为平,道德用兹为至也。

    故帝王圣人休焉。

    〔注〕未尝动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息虑,於静#7。

    休则虚,虚则实,实者伦#8矣。

    〔注〕伦,理也。〔疏〕既休虑息,则自与虚空合德;与虚空合德,则会於真实。会於真实之道,则自然之理也。

    虚则静,静则动,动则得矣。

    〔注〕不失其所以动。

    〔疏〕理虚静寂,寂而能动,斯得之矣。

    静则无为,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。

    〔注〕夫无为也,则莘才万品,各任其事而自当其责矣。故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,此之谓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任事,臣也,言臣下各有任职之事也。夫帝王任智,安静无为,则臣下职任,各司忧责。斯则主上无为而臣下有事,故冕旎垂目而不与焉。

    无为黝俞俞,俞俞者忧患不能处,年寿长矣。

    〔注〕俞俞然,从容自得之貌。

    〔疏〕俞俞,从容和乐之貌也。夫有为滞境,尘累所以婴其心;无为自得,忧息不能处其虑。俞俞和乐,故年寿长矣。

    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,万物之本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寻其本皆在不为中来。

    〔疏〕此四句万物根原,故重举前言,结成其美#9也。

    明此以南乡,尧之为君也;明此以北面,舜之为臣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揖让之美,无出唐处;君臣之盛,莫先尧舜;故举二君以明四德,虽复南北两面,而平至一焉。

    以此处上,帝王天子之德也;以此处下,玄圣素王之道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此皆无为之至也。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,所谓素王自贵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用此无为而处物上者,天子帝尧之德也,用此虚淡而居臣下者,玄圣素王之道也。夫有其道而无其爵者,所谓玄圣素王,自贵者,即老君尼父是也。

    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,山林之士服;

    〔疏〕退居,谓晦迩隐处也。用此道而退居,故能游饭山水,从容闲乐,是以天下隐士无不服从,即巢许之流是也。以此进为而抚世,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此又其次也。故退则巢许之流,进则伊望之伦也。夫无为之体大矣,天下何所不为哉。故主上不为冢宰之任,则伊吕静而司尹矣;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,则百官静而御事矣;百官不为万民之所务,则万民静而安其业矣;万民不易彼我之所能,则天下之彼我静而自得矣。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,下及昆虫,孰能有为而成哉。是故弥无为而弥尊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进为,谓显述出任也。夫妙体无为而同尘降述者,故能抚苍生於仁寿,弘至德於圣朝,着莫测之功名,显阿衡之功绩。是以天下大同,车书共执,尽善尽美,其唯伊望之伦乎。

    静而圣,动而王。

    〔注〕时行则行,时止则止。

    无为也而尊,

    〔注〕自然为物所尊奉。

    〔疏〕其应静也,玄圣素王之尊;其应动也,九五万乘之贵;无为也而尊,出则天子,处则素主。是知道之所在,孰敢不贵也。

    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。

    〔注〕夫美配天者,唯朴素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淳朴素质,无为虚静者,实万物之根本也。故所尊贵,孰能与之争美也。

    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,此之谓大本大宗,与天和者也,

    〔注〕天地以无为为德,故明其宗本,则与天地无逆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灵府明静,神照洁白,而德合於二仪者,固可以宗匠苍生,根本万有,冥合自然之道,与天和也。

    所以均调天下,与人和者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夫顺天所以应人也,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均,平也。调,顺也。且应感无心,方之影响,均平万有,大顺物情,而混进同尘,故与人和也。

    与人和者,谓之人乐;与天和者,谓之天乐。

    〔注〕天乐适则人乐足矣。

    〔疏〕俯同尘俗,且适人世之欢;仰合自然,方欣天道之乐也。

    庄子曰:吾师乎。吾师乎。整万物而不为戾,

    〔注〕变而相杂,故曰羹。自圣耳,非吾师之暴戾。

    〔疏〕圣,碎也。戾,暴也。庄子以自然至道为师,再称之者,叹美其德。言我所师大道,亭毒生灵,假令圣万物,亦无心暴怒,故素秋摇落而雕零者不怨。此明虽复断截而非义也。

    泽及万世而不为仁,

    〔注〕仁者,兼爱之名耳;无爱,故无所称化。

    〔疏〕仁者,偏爱之进也。言大道开阖天地,造化苍生,慈泽无穷而不偏爱,故不为仁。

    长於上古而不为寿,

    〔注〕寿者,期之远耳;无期,故无所称寿。

    〔疏〕岂但长於上古,抑乃象帝之先。既其不灭不生,亦复何夭何寿。郭注云,寿者,期之远耳。

    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,

    〔注〕巧者,为之妙耳;皆自尔,故无所称巧。

    〔疏〕乘二仪以覆载,取万物以刻雕,而二仪以生化为功,万物以自然为用。生化既不假物,雕刻岂假他人。是以物各任能,人皆率性,则工拙之名於斯灭矣。郭注云,巧者,为之妙。

    此之谓天乐。

    〔注〕忘乐而乐足。

    〔疏〕所在任适,结成天乐。

    故曰:知天乐者,其生也天行,其死也物化。

    〔疏〕既知天乐非哀乐,则知生死。无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遣之运行,其死也混万物之变化也。

    静而与阴同德,动而与阳同波。

    〔疏〕妙本虚凝,将至阴均其寂泊;应述同世,与太阳合其波流。

    故知天乐者,无天怨,无人非,无物累,无鬼责。

    〔疏〕德合於天,故无天怨;行顺於世,故无人非;我冥於物,故物不累我;我不负幽显,有何鬼责也。

    故曰:其动也天,其静也地,

    〔注〕动静虽殊,无心一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天地也,结动静无心之义也。

    一心定而王天下;其鬼不祟,其魂不疲,

    〔注〕常无心,故王天下而不疲病。

    〔疏〕境智冥合,谓之为一。物不能挠,谓之为定。祇为定於一心,故能王於万国。既无鬼责,有何祸祟。动而常寂,故魂不疲劳。

    一心定而万物服。

    〔疏〕一心凝寂者类死灰,而静为躁君,故万物归伏。

    言以虚静推於天地,通於万物,此之谓天乐。

    〔注〕我心常静,则万物之心通矣。通则服,不通则叛。

    〔疏〕所以一心定而万物服者,祇言用虚静之智,推寻二仪之理,通达万物之情,随物变转而未尝不适,故谓之天乐也?

    天乐者,圣人之心,以畜天下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圣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为哉?天乐已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圣人之所以降逵同凡,合天地之至乐者,方欲畜养苍生,亭毒韦品也。

    夫帝王之德,以天地为宗,以道德为主,以无为为常。

    〔疏〕王者宗本於天地,故覆载无心;君主於道德,故生而不有;虽复千变万化而常自无为。盛德如此,尧之为君也。

    无为也,则用天下而有余;

    〔注〕有余者,间暇之谓也。

    有为也,则为天下用而不足。

    〔注〕不足者,汲汲然欲为物用也。欲为物用,故可得而臣也,及其为臣,亦有余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不足者,吸汲之辞。有余者,闲暇之谓。言君主无为,智照宽旷,御用区宇,而闲暇有余;臣下有为,情虑狭劣,各有职司,为君所用,匪懈在公,犹恐不足。是知无为有事,劳逸殊涂。

    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。上无为也,下亦无为也,是下与上同德,下与上同德则不臣;下有为也,上亦有为也,是上与下同道,上与下同道则不主。

    〔注〕夫工人无为於刻木而有为於用斧,主上无为於亲事而有为於用臣。臣能亲事,主能用臣;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;各当其能,则天理自然,非有为也。若乃主代臣事,则非主矣;臣秉主用,则非臣矣。故各司其任,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。

    〔疏〕无为者,君德也;有为者,臣道也。若上下无为,则臣僭君德;上下有为,则君滥臣道。君滥臣道,则非主矣;臣僭君德,岂曰臣哉。於是上下相混,君臣冒乱,既乖天然,铃招危祸。故无为之言,不可不察。无为,君也。古之人贵夫无为。郭注此文,甚有辞理。

    上必无为而用天下,下必有为为天下用,此不易之道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无为之言,不可不察也。夫用天下者,亦有用之为耳。然自得此为,率性而动,故谓之无为也。今之为天下用者,亦自得耳。但居下者亲事,故虽舜禹为臣,犹称有为。故对上下,则君静而臣动;比古今,则尧舜无为而汤武有事。然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,则古今上下无为,谁有为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处上为君,则铃须无为任物,用天下之才能;居下为臣,亦当亲事有为,称所司之职任;则天下化矣。斯乃百王不易之道。

    故古之王天下者,知虽落天地,不自虑也;

    〔疏〕谓三王五帝淳古之君也。知照明达,笼落二仪,而垂拱无为,委之臣下,知者为谋,故不自虑也。

    辩虽雕万物,不自说也;

    〔疏〕宏辫如流,雕饰万物,而付之司牧,终不自言也。

    能虽穷海内,不自为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夫在上者,息於不能无为而代人臣之所司。使咎丝不得行其明断,后稷不得施其播植,则韦才失其任而主上困於役矣。故冕流垂目而付之天下,天下皆得其自为,斯乃无为而无不为者也,故上下皆无为矣。但上之无为则用下,下之无为则自用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艺衍才能冠乎海内,任之良佐而不与焉,夫何为焉哉?玄默而已。故《老经》云,是谓用人之力。

    天不产而万物化,地不长而万物育,

    〔注〕所谓自尔。

    〔疏〕天无情於生产而万物化生,地无心於长成而万物成育,故郭注云,所谓自然也。

    帝王无为而天下功。

    〔注〕功自彼成。

    〔疏〕王者同两仪之含育,顺四序以施上,任万物之自为,故天下之功成矣。

    故曰莫神於天,莫富於地,莫大於帝王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日月明晦,云雷风雨,而荫覆不测,故莫神於天。囊括川原,包容岳渎,运载无穷,故莫富於地。位居九五,威跨万乘,日月照临,一人总统,功德之大,莫先王者。故《老经》云,域中四大,王居其一焉。

    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。

    〔注〕同乎天地之无为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配,合也。言圣人之德,合天地之无为。

    此#10乘天地,驰万物,而用人旱之道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达覆载之无主,是以乘驭两仪;循变化之往来,故能驱驰万物;任黔黎之才用,用人韦之道也。

    本在於上,末在於下;

    〔疏〕本,道德也。末,仁义也。言道德淳朴,治之根本,行於上古;仁义浇薄,治之末艺#11,行於下代。故云,本在於上,末在於下也。

    要在於主,详在於臣。

    〔疏〕要,简省也。详,繁多也。主道逸而筒要,臣道劳而繁冗。繁冗,故有为而奉上;简要,故无为而御下也。

    三军五兵之运,德之末也;

    〔疏〕五兵者,一弓,二受,三矛,四戈,五战也。运,动也。夫圣明之世,则偃武修文;逮德下衰,则偃文修武。偃文修武,则五兵动乱;偃武修文,则四民安业。德之本末,自此可知也。

    赏罚利害,五刑之辟,教之末也;

    〔疏〕赏者,轩冕荣华,故利也。罚者,诛残戮辱,故害也。辟,法也。五刑者,一劓,二鲸,三刖,四官,五大辟。夫道丧德衰,浮伪日甚,故设刑辟以被黎元,既亏理本,适为教末也。

    礼法度数,形名比详,治之末也;

    〔疏〕礼法者,五礼之法也。数者,计算;度者#12,丈尺;形者,容仪;名者,字讳;比者,校当;详者,定审。用此等法以养苍生,治乖淳古,故为治末也。

    锺鼓之音,羽旎之容,乐之末也;

    〔疏〕乐者,和也。羽者,乌羽;旎者,兽毛;言采鸟数之羽毛以饰其器也。夫帝王之所以作乐者,歌下#13调阴阳,上和时俗也。古人闻乐即知国之兴亡,治世乱世,其音各异。是知大乐与天地同和,非羽毛锺鼓者也。自三代以下,浇浪荐兴,赏郑卫之淫声,弃云韶之雅韵,遂使羽毛一文采,盛饰容仪,既非咸池之本,适是濮水之末。

    哭泣衰绖?隆杀之服,哀之末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绖者,实也。衰,摧也。上曰衰,下曰裳。在首在腰,二俱有绖。隆杀者,言礼有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、总麻五等,哭泣衣裳,各有差降。此是教述外仪,非情发於衷,故哀之末也。

    此五末者,须精神之运,心术之动,然后从之者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夫精神心衍者,五末之本也。任自然而运动,则五事之末不振而自举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卫,能也;心之所能,谓之心衍也。精神心衍者,五末之本也。言此之五末,铃须精神心智率性而动,然后从於五事,即非矜矫者也。

    末学者,古人有之,而非所以先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所以先者本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古之人,谓中古人也。先,本也。五末之学,中古有之,事涉浇伪,终非根本也。

    君先而臣从,父先而子从,兄先而弟从,长先而少从,男先而女从,夫先而妇从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尊卑先复,天地之行也。

    夫尊卑先后,天地之行也,故圣人取象焉。

    〔注〕言#14此先后虽是人事,然皆在至#15理中来,非圣人之所作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天地之行者,谓春夏先,秋冬后,四时行也。夫天地虽大,尚有尊卑,况在人伦,而无先后。是以圣人象二仪之造化,观四序之自然,故能笃君臣之大义,正父子之要道也。

    天尊,地卑,神明之位也;春夏先,秋冬后,四时之序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天尊,地卑,不刊之位。春先冬后,次序殷乎。举此二条,足明万物。

    万物化作,萌区有状;

    〔疏〕夫万物变化,未始暂停,或起或伏,乍生乍死,千族万种,色类不同,而前兆区分,各有形状。

    盛衰之杀,变化之流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春夏盛长,秋冬衰杀,或变生作死,或化故成新,物理自然,非关措意,故随流任物而所造皆适。

    夫天地至神#16,而有尊卑先后之序,而况人道乎。

    〔注〕明夫尊卑先后之序,固有物之所不能无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二仪生育,有不测之功,万物之中最为神化,尚有尊卑先后,况人伦之道乎。

    宗庙尚亲,朝廷尚尊,乡党尚齿,行事尚贤,大道之序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言非但人伦所尚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宗庙事重,叉据昭穆,以嫡相承,故尚亲也。朝廷以官爵尊卑,乡党以年齿为次第,行事择贤能用之,此理铃然,故云大道之序。

    语道而非其序者,非其道也;.

    〔疏〕议论道理而不知次第者,虽有语言,终非道语;既失其序,不堪治物也。

    语道而非其道者,安取道。

    〔注〕所以取道,为有序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既不识次第,虽语非道,於何取道而行理之邪。

    是故古之明大道者,先明天而道德次之,

    〔注〕天者,自然也。自然既明,则物得其道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此重开大道次序之义。言古之明闲大道之人,先明自然之理。为自然是道德之本,故道德次之。

    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,

    〔注〕物得其道而和,理自适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失德后仁,失仁后义,故仁义次之。

    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,

    〔注〕理适而不失其分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既行兼爱之仁,又明裁非之义,次令各守其分,不相争夺也。

    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,

    〔注〕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形,身也。各守其分,不相倾夺,次劝修身,政其名誉也。

    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,

    〔注〕无所复改。

    〔疏〕虽复劝令修身以致名誉,而皆须因其素分,任其天然,不可矫性伪情以要令问也。

    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,

    〔注〕物各自任,则罪责除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原者,恕免,省者,除废。虽复因任其本性,而不无其僭#17过,故宜布之恺泽,宥免其辜也。

    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,

    〔注〕各以得性为是,失性为非。

    〔疏〕虽复赦过宥罪,而人心渐薄,次须示其是非,以为鉴诫也。

    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。

    〔注〕赏罚者,失得之报也。夫至治之道,本在於天而末极於斯。

    〔疏〕是非既明,臧#18否斯见,故赏善罚恶,以勖黎元也。

    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,贵贱履位;

    〔注〕官#19各当其才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用此赏罚,以次前序而为治方者,智之明暗#20,安处各得其宜,才之高下,贵贱咸履其位。

    仁#21贤不肖袭情,

    〔注〕各自行其所能之情。

    〔疏〕仁贤,智也;不肖,愚也。袭,用也。主上圣明,化导得所,虽复贤愚各异,而咸用本情,终不合己效人,矜夸炫物也。

    必分其能,

    〔注〕无相易业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性性不同,物物各异,艺能固别,才用铃分,使之如器,无不调适也。

    必由其名。

    〔注〕名当其实,故由名而实不做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名以召实,而由实故名。若使实不当名,则名过其实。今明名实相称,故云铃由其名也。

    以此事上,以此畜下,以此治物,以此修身,

    〔疏〕以,用也。言用以前九法,可以为臣事上,为君畜下,外以治物,内以修身也。

    知谋不用,必归其天,此之谓太平,治之至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至默无为,委之韦下,塞聪闭智,归之自然,可谓太平之君,至治之美也。

    故书曰:有形有名。形名者,古人有之,而非所以先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先,本也。言形名等法,盖圣人之应进耳,不得已而用之,非所以迸也。书者,道家之书,既遭秦世焚烧,今检亦无的据。

    古之语大道者,五变而形名可举,九变而赏罚可言也。

    〔注〕自先明天以下,至形名而五,至赏罚而九,此自然先后之序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夫为治之体,铃随世污隆,而世有浇淳,故治亦有宽急。是以五变九变,可举可言。苟其不失次序,则是太平至治也。

    骤而语形名,不知其本也,

    〔疏〕骤,数也,速也。季世之人,不知伦序,数语形名,以为治卫,而未体九变,以自然悉#22宗,但识其末,不知其本也。

    骤而语赏罚,不知其始也。

    〔疏〕速论赏罚,以此驭时,唯见枝条,未知根本。始,犹本也,互其名耳。

    倒道而言,在道而说者,人之所治也,安能治人。

 &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